對干旱地區土壤水分合理利用的幾個建議
對干旱地區土壤水分合理利用的幾個建議
旱地土壤水分管理和利用是發展我國旱地農業的前提,充分蓄水、合理用水、千方百計地保水是旱區水分管理的核心。我國勞動人民有著極其豐富的抗旱經驗,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適合我國旱區特點的栽培、耕作體系,取得了很大的成績。但是我國旱區,人均耕地較多,耕作管理粗放,廣種薄收等矛盾仍需有完整配套的科學技術指導,仍需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經驗,把我國旱區的生產提高到一個新水平。發展我國旱區農業,土壤水分管理利用研究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:
1 干旱農科學技術的發展
首先選擇適合本地區的旱農制度,充分利用降水、減少逢流、增進土壤肥力、提高土地生產力。目前各國旱農制度明顯趨向農牧結合、糧草輪作。但也采用休閑制,第二,進行以田間保水為主要技術措施的土壤耕作,由多耕到少耕、免耕,由表層松土覆蓋到殘笙覆蓋,由機械耕作除草到化學除草,使保水效果不斷增加;第三,培肥土壤,以肥調水,旱區施肥應有機無機并重,與當地的水肥條件相適應,合理施肥;第四,選育與旱區相適應的抗旱作物及品種,減少耗水系數,提高產量等。發展旱農科學技術,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,找出適合我國旱區特點的科學技術體系。
2 重新認識輪作
發展我國旱區的輪作,不但只注重糧一一糧輪作,還要注意糧一一草、林、農輪(間)作,建立農田保護系統,發展畜牧業及多種經營,充分利用降水、用地養地結合。
3 工程技術措施和生物技術措施的配套發展
采用工程技術措施進行集水種植、如蓄水池、天然集水區、田內集水等方法蓄集降水和遷流水,增加農業生產的穩定性,發展農業生產,用選育適合旱區降水規律和土壤肥力的優良品種,建立最佳的栽培方式、方法和管理程度的生物技術措施,提高旱區土壤水分的利用率。近年來,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,土壤水分方面的應用進展很快,我國旱地土壤水分的計算機模擬、求解,并應用到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去,需待進一步發展。
綜上,我國旱地土壤水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,涉及的面甚廣。但今后的工作應加強半干旱、干旱地區農田水分管理的調控,大力發展節水農業,使之增產更多的糧食。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,逐步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旱農生產體系。